4月12日上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20余位委员和专家访问我院,此次交流访问是人工智能分会2024“走进AI 企业和科研院校”北京之行的收官之站。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鹏、执行院长王广志,副院长杜亚楠、赵锡海,党委副书记腾轶超与专家来宾见面。刘鹏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与医学人工智能分会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生医工程学院高小榕教授、罗建文教授和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田启源研究员、宋小磊研究员等参加交流。
图为参加交流的专家合影
座谈交流
图为座谈交流现场
王广志对人工智能分会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介绍了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和学科建设,并表示,清华生医工程学科与生命科学和医学深度交叉融合,形成了神经工程、医学影像、微纳医学与组织工程和医疗仪器等重点方向,在生物医学+生物医学装备+医学人工智能发展等诸多领域,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和进展。
参观交流
随后,来访人工智能分会专家一行参观了神经工程实验室、影像引导手术实验室和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学院高小榕教授、丁海艳博士和王广志老师实验室博士生进行了介绍。
神经工程实验室
在神经工程实验室,专家们近距离接触了洪波教授团队研发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NEO。NEO采用了和美国BrainGate和Neuralink不同的技术方案,实现了硬膜外信号的长期可靠采集和实时解码,在运动辅助和神经康复方面展现出极高的临床价值。目前,该技术已完成2例临床试验,第一例患者可脑控操作气动手套完成自主喝水动作,其康复临床评分显著提升;第二例患者不仅完成了脑控机械手套操作,还可通过脑控光标完成棋类游戏。相关成果展示和视频的观看后,专家们NEO技术表示浓厚的兴趣,并在现场与团队成员就如何进行精确的术前规划、术中如何固定电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为专家近距离参观脑机接口实验模型
随后在神经工程实验室,高小榕教授为来访专家们详细介绍了团队的科研成果。高小榕教授团队聚焦无创脑机接口技术,从硬件设备何软件开发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开发。其中,多通道睡眠监测设备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可记录脑电,心电等数据,采用视觉刺激范式的高速率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实现了脑控打字功能,该项技术或将应用于脑控轮椅辅助残障人士。此外,研究团队还致力于探索脑机接口的TWS-type,write,speech实现路径。
图为高小榕教授向专家介绍团队成果
医学图像与影像引导治疗实验室
在影像引导治疗实验室,博士生杨升和赵佳晟以清华大学神经外科机器人技术转化为例,向分会专家介绍了实验室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临床痛点问题的研究过程与技术成果。实验室从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诊断治疗的临床痛点问题出发,构建了多模态信息融合精准引导微创手术的新技术与系统。该成果先后获批4款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随后,专家们观看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工程原型机在执行精准微创电极植入手术的模拟操作过程。
图为博士生赵佳晟介绍团队成果转化产品
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
最后,专家一行参观了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中心。丁海艳博士向专家们介绍了影像中心的发展情况。目前,影像中心拥有两台先进的3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Philips Ingenia CX 3.0T和Siemens Prisma 3.0T)和一台新安装的5T磁共振成像系统(联影 uMR Jupiter 5.0T)。在科技创新、产业结合方面,影像中心可提供多学科全球化的教学、基础科学研究、成像技术研发和临床医学转化服务。近年来,影像中心平台的科研团队开发出大视野高分辨血管壁多对比度成像、三维心肌定量成像、定量血流成像、定量生理成像、无变形高分辨率弥散成像等诸多成像技术,并被广泛地应用在多项大规模临床人群队列研究当中,形成了针对心脑血管、神经变性性疾病等原创性影像学解决方案。
图为丁海艳博士向专家介绍影像中心
结语
本次访问交流,人工智能分会专家们对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最新科研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双方后续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了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和清华大学生医工程学院将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