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医新闻

科研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医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教师风采|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戴小川入选2023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14

2024年7月11日,主题为“Infinitas 未来无限”的2024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发布仪式在上海举办。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戴小川入选将奇思妙想转化为引领未来产品和技术的“发明家”(Inventors)。

入选理由:开发类组织支架生物电子传感器,打破人造电子传感器与活体组织的物理壁垒,为植入式脑机接口避免排异反应提供了新方法。

生物电子传感器在尺寸、力学、结构上与活体组织大相径庭,二者物性的失配会导致生物电子传感器在植入活体组织后引起排异反应,这是限制电子-组织稳定融合的主要瓶颈。

戴小川致力于解决生物电子与活体组织的理想界面问题。他提出了一种模仿组织支架的生物电子传感器概念,将生物电子器件完美地“隐身”于活体组织之中,并通过微纳加工技术使其特征尺寸、弯折刚度、多孔结构均与天然组织支架相当,打破了人造电子传感器与活体组织的物理壁垒。

这种类组织支架生物电子能够与活体组织在三维空间中交织在一起并长期融合,在不改变活体组织本身的生存微环境的前提下,构建出生物-电子双向信息交流界面。

在此基础上,戴小川将类组织支架生物电子应用于能够免疫逃逸的脑机接口,实现高植入精度、低植入损伤、长期稳定的神经界面,并与多模态神经技术相结合,建立多模态融合脑机接口技术体系。并致力于打造一套高度集成且易用的脑机接口基础设施技术平台,持续推进类组织支架生物电子学在脑科学研究、脑疾病诊断与治疗、脑机接口与人机混合智能领域绽放光彩。

戴小川,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0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5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塔夫茨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聚焦于生物电子传感器与活体组织的无缝融合。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基金委、科技部、国家实验室、北京市科研项目十余项。曾入选临港实验室“求索杰出青年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等。受邀担任Nano TransMed副主编、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神经修复材料分会青年委员、全国信标委脑机接口分委会委员等。

推荐阅读: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新一届“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入选者正式发布!在上海见证科技青年的创新力量(点击“阅读原文”)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新一届“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入选者正式发布!在上海见证科技青年的创新力量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