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医新闻

科研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医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学术讲座 I 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脑成像与脑机接口的背景与展望——从连续波到时域单光子计数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1-01

近期,来自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hysikalisch-Technische Bundesanstalt)的科学家杨林博士为清华师生带来了题为“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脑成像与脑机接口的背景与展望——从连续波到时域单光子计数(From CW to TCSPC: Background and Prospect of 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on Brain Imaging and BCI )”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王广志教授主持,多位教师、学生参与了此次讲座。杨林博士在讲座上系统介绍了fNIRS的基础理论、实现技术,并且探讨了现有应用与下一代技术展望。

杨林博士(左)、王广志教授(右)

功能近红外光谱是一种无创、便携、多功能的脑成像技术,能够弥补磁共振、超声等模态的不足,近年来在神经成像、脑诊断及脑机接口研究中备受关注。fNIRS通过在近红外波段内使用两种或以上的光波长来探测脑部组织,分析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对变化,进而揭示神经活动。

在技术实现方面,杨林博士比较了fNIRS技术的连续波(CW)和时域相关单光子计数(time correlated single photon counting,TCSPC)等实现方式。CW技术因其稳定性与成本优势成为主流,但在成像深度方面存在一定局限,而TCSPC则是通过时间窗口的合理划分,能够更深层脑部的高分辨率信息。通过TCSPC,fNIRS可以更精准探测深部脑区活动,使其在脑外伤检测、脑血氧监测和麻醉深度监测方面展现出较大应用潜力。

接着,杨林博士介绍了fNIRS现有的相关设备研发进展。其中Meta研发Spotlight,和Kernel研发的Flow具有模块化、集成化、轻量化的特点,因此其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完整的大脑皮层活动,进一步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与脑机接口领域。未来展望方面,杨林博士突出强调了时域信号在下降沿的响应对于成像信号的影响,下降沿越陡峭、散射信号的干扰越小、成像深度也就越深,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也就越广泛。

杨林博士作学术讲座

在互动环节中,各位老师与杨林博士首先深入讨论了Spotlight的技术实现细节,包括模块设计、发射脉冲宽度、功率等,虽然其便携、轻量化,其信号的检测原理仍基于连续波,具有连续波检测固有的缺陷,这一点在后续介绍的Kernel公司的时域设备Flow上得到了解决。最后,杨林博士介绍了标准化工作的流程,主要是使用PDMS(Polydimethylsiloxane)制作仿体,而仿体内部具有不同光学孔径,使用不同的设备在该仿体中进行测试、对比以制定标准。

通过本次讲座,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对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基础、技术实现及其在脑科学、脑机接口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有了深刻认识,为未来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讲座现场

讲座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