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牵头组织“全科医学与AI深度融合研讨会”,与天通苑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探讨基层智慧健康服务新模式。学院党委书记刘鹏带队,高小榕教授、黄国亮教授、宋森副教授、苑克鑫副教授、刘冉研究员、徐友春副研究员等研发团队,以及医学院科研创新高级主管曹晓婧,与天通苑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仲、党委书记严峰等代表深入交流,共商“人工智能医院”在社区的落地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与基层医疗深度融合。
王仲首先介绍,天通苑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清华长庚医院直管的基层医疗枢纽,承担着14.26万居民的健康管理重任。下设5个社区服务站,7个家庭医生团队实现网格化签约服务。尽管中心年门诊量与住院量持续增长,家庭病房模式广受认可,但基层医疗“信任度低、首诊率不足”的困境仍待破解——居民对社区医疗能力的质疑、全科医生定位的认知偏差,导致“小病挤大医院”现象普遍。为此,中心正加速推进“科技赋能基层”的破局行动:一方面联合高校技术团队开发医疗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利用AI辅助诊断、疾病风险预警等工具破解“人少技弱”瓶颈;另一方面,重点升级家庭医生服务装备体系,以“低成本、易操作、智能化”为导向夯实基层能力。王仲强调:“我们亟需便携式超声、智能肺功能仪等‘一包装备走天下’的工具,甚至能实时监测心率、自动生成健康报告的穿戴设备,让居民看到社区医疗的‘硬实力’,才能真正实现‘敢首诊、能兜底’的健康防线。”

王仲发言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团队展示了多项前沿技术:刘冉团队的无创炎症因子检测贴片通过采集组织间液实现小时级动态监测,为感染性疾病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正寻求合作推进临床验证与社区应用;黄国亮教授研发的中西医结合智能诊断仪器集成面诊图像分析与无创血压监测功能,可快速输出疾病预警,计划完善设备功能后推广至基层医疗实现“望”诊;徐友春团队构建的指尖血生化检测、单分子免疫分析和免扩增核酸检测技术平台,着力解决居家与社区精准诊断需求;高小榕教授将脑机接口技术拓展至婴幼儿视力筛查工作;宋森团队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在疼痛情绪量化及康复训练领域,通过脑电信号客观评估提升诊疗效率;苑克鑫团队的组织透明化技术突破传统病理限制,通过三维荧光成像助力基层医院实现精准术中诊断,拟联合AI技术构建智能分级系统。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团队代表发言
基于社区需求,双方计划联合开发“社区医疗一体机”,集成血常规、炎症因子检测等功能,推动脑机接口、无创病理检测等技术在疼痛评估、肿瘤早筛等场景应用。刘鹏强调:“AI并非替代医生,而是成为医生的‘第三只眼’——从数据采集中解放人力,让医生更聚焦临床决策与人文关怀。”未来,双方计划推动AI辅助诊断标准在基层落地,力争形成可复制的“社区智慧医疗”样板。
通过此次交流,医院与学院增进了了解,大家一致表示会进一步加强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医院的尽早落地。

研讨会现场

双方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