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4届IEEE微纳传感与AI,健康和机器人国际会议(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Nano Sensors for AI, Healthcare, and Robotics, IEEE-NSENS 2025)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张明君教授课题组博士生崔承前、高喜泽、杜念臻等人作口头报告,其中崔承前和高喜泽的论文获得大会唯一的一篇最佳会议论文奖(BEST CONFERENCE PAPER AWARD)。图为博士生崔承前在会场汇报展示IEEE-NSENS会议...
2025年2月28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刘冉研究员团队联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赵喆副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题为“Implantable Wireless Suture Sensor For In Situ Tendon and Ligament Strain Monitor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基于功能化丝质外科缝合线的可植入应变传感系统,作为单独的传感器或组织移植物的辅助加强结构进行植入应用,可为肌腱和韧带等移植物的在体、原位应变监测提...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领域之一,脑机接口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深度交叉融合的前沿新兴技术,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最近,国内外在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方面进展频频:上周,由埃隆·马斯克创立的美国神经连接公司(Neuralink)展示了首例脑机接口植入患者用意念下棋、玩游戏的视频。一两个月前,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注:现为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洪波教授团队宣布,他们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天坛...
近期,来自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hysikalisch-Technische Bundesanstalt)的科学家杨林博士为清华师生带来了题为“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脑成像与脑机接口的背景与展望——从连续波到时域单光子计数(From CW to TCSPC: Background and Prospect of 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on Brain Imaging and BCI )”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王广志教授主持,多位教师、学生参与了此次讲座。杨林博...
微水凝胶(微米尺度的水凝胶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细胞包裹和组织工程等领域。从制备方法上,微水凝胶可分为物理交联微水凝胶(Physically Crosslinked Microgel,PCM)和化学交联微水凝胶两种。相比于化学交联,物理交联赋予了微水凝胶一些独特的优势。例如,PCM制备避免了生物毒性化学交联剂的参与,故其在生物活性物包裹、体外与细胞共培养和体内递送等领域具有理想的生物相容性。此外,由于物理交联相对动态的性...
2024年10月10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刘鹏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贵强团队和温州医科大学项光新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Multi-scenario surveillance of respiratory viruses in aerosols with sub-single-copy spatial resolution》。该研究开发了一套多场景、超灵敏的气溶胶呼吸道病毒监测系统(respiratory virus-in-aerosols monitoring system,RIAMs),可以实现对气溶胶中常见呼吸道病毒(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