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

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发展 -> 学生风采 -> 正文

毕业生风采 | 李保:做“顶天立地”科研事,成“又红又专”清华人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02

李保作为毕业生代表在2025年清华大学医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言

人物介绍

李保,男,汉族,中共党员,27岁,清华大学医学院2020级硕士生,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3级硕博连读生,导师为刘鹏研究员。李保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在气溶胶超灵敏检测、微流控芯片集成、病原体宏基因组测序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其中,在新冠疫情期间开发了超灵敏公共空间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系统,成功应用于2022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曾任生医硕党支部书记、生医博23党支部书记,生医工程学院研究生党建助理,生医博一、博二、博三班带班助理等。

科研战“疫”, 家国天下少年情怀

气溶胶病毒传播,在新冠疫情初期一度使防控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有效攻克气溶胶中微量病毒的检测难题,成为当时科研及防疫人员的迫切目标。2020年9月,刚入学的李保主动迎接挑战,在导师刘鹏研究员的指导下,围绕气溶胶致病微生物的超灵敏检测和鉴定进行科研攻关。

2020年10月,该项目被北京市政府和市科委正式立项,李保随即全身心投入到超灵敏气溶胶病毒检测设备的应急研发之中。“回顾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李保回忆道,“整个项目任务计划定得非常紧张,我们每天都在全力以赴,几乎没有周末,做实验做到凌晨1、2点是常态。” 2021年春节,他没有回家,始终坚守在实验室一线。

历时8个月,经过对研发各环节的反复“死磕”,团队成功开发出全球首套专用于气溶胶中病毒监测的全集成核酸分析系统。该系统检测灵敏度达到20拷贝/毫升,为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比传统检测手段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能极大满足气溶胶中超低病毒浓度的检测需求。

李保在“冬奥黑科技”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所开发的超灵敏气溶胶病毒检测仪

为验证设备性能,2021年4月至7月,李保在团队安排下进行了4次、超过100例新冠样本的临床测试验证。测试期间,他常常从中午接到样本后便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进入P3实验室,持续操作12小时以上,直至凌晨才能完成当天的检测任务。

2021年底,这套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病毒监测系统被北京冬奥组委遴选为“科技冬奥”两个必选项目之一。在北京和延庆两大赛区,共计153台气溶胶采集器被布置在20个奥运场馆、酒店和场地。2022年春节,李保再次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奋战在冬奥防疫保障一线。

该工作得到了央视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新京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等几十家大型主流媒体密集报道。这一次经历也将“冬奥”、“抗疫”与“前沿科技”这些关键词,以及这些关键词背后所代表的“责任”、“使命”与“家国情怀”深深的刻在了李保的心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

李保在2022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期间与奥运火炬台合影

仰望星空,穷理致知为梦前行

“我们不希望会有下一次疫情的到来,但我们会时刻为应对下一次疫情做好充足的准备。” 新冠疫情之后,李保并未止步。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对气溶胶致病微生物的监测防控能力,他继续围绕多场景、超灵敏气溶胶呼吸道病毒监测,以及面向“X”疾病未知病原体的快速测序检测开展科研工作。如其开发了一套“原始样本入-测序结果出”集成自动化微系统,可以实现对更多重已知呼吸道致病微生物的物种鉴定(含250多种已知呼吸道细菌、真菌和病毒),有望整体提高我国卫生体系应对环境致病微生物的风险防控能力,相关成果正在撰写中待发表。

博士就读期间,李保已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IF=14.7)、Advanced Science (2024, IF=14.3)、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23, IF=12.6)、Lab on a Chip (2025, IF=6.1)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另有多篇SCI论文手稿正在准备中;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数十项;在2024中国生物物理大会、2024中国化学会年会等会议上做口头报告3次,在2024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获优秀墙报一等奖,在MINE2025博士生学术沙龙获评卓越报告人奖项。

李保就读期间的部分科研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同时,李保获得了多项重要奖学金荣誉,包括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两次)、清华大学蒋南翔奖学金、清华大学“未来学者”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奖学金等。

信仰坚定,励精勤勉担当使命

作为一名研究生共产党员,李保在清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下,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始终不忘坚定信仰、 信心、信念,持续强化责任、担当、使命,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他于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担任清华大学原医学院医硕党支部书记,于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担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医博23党支部书记。两次担任支书期间,他坚持学理论,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坚持开展常态化理论学习。在形式上,既邀请院党委书记刘鹏老师等专家学者讲座实现自上引领,也通过博士生讲师团、支书讲党课和支部成员读书心得分享等活动自下汇聚,实现上下联动,让理论学习有高度、有深度,更有温度。重实践,多维提升活动实效,坚持以高质量组织生活加强高质量党建。他带领支部同志探访北大红楼,感悟革命先驱的初心;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追寻建党的峥嵘岁月;开展“师说微沙龙”,在思想碰撞中启迪智慧;组织“雁行”社会实践,将医工交叉的种子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他积极与校内师生党支部、中国航天员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共建,持续提升活动效果和影响力。

李保带领支部同学前往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参观

在他与集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其所在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获评2024年“雁行”研究生党支部特色活动优秀成果、清华大学甲级团支部、清华大学研究生先进集体等集体荣誉称号。

从科研攻关的核心骨干,到服务同学的党支书、带班助理、党建助理,李保在多重身份的切换中,将“小我”融入“大我”,在为国家、为集体的奉献中,完成了青春最深刻的淬炼。

李保带领支部同学赴上海开展“雁行”研究生党支部特色活动

前路昭昭,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毕业后,李保将依托清华,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联合博士后研究,以更加精湛的学术研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用青春和热血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去担当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努力成长为民族复兴的主力军,书写无愧于伟大时代的青春答卷”!

这正是李保同学在清华园中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新时代清华学子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奋斗的“涓涓细流”汇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的真实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