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

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发展 -> 学生风采 -> 正文

毕业生风采 | 王杰:在科研与实践中绽放青春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09

1. 个人简介

王杰,男,汉族,中共党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5届博士毕业生,师从廖洪恩教授。长期专注于柔性微创手术机器人方向,致力于通过创新设计提升临床手术效果。博士期间获得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资助,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任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高水平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7篇,包括机器人领域TOP期刊T-MECH及国际顶级会议ICRA;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已有4项获授权。曾荣获2024年国家奖学金、2023年清华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2. 上下求索,岔路上也能开出花

科研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方向可能偏离,结果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正因如此,科学研究才充满魅力。

在不断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王杰深刻体会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往往不是循规蹈矩、预设结论的复制,而是在看似“岔路”的尝试中意外盛放的花朵。也许一开始我们并未预见终点,但只要坚持扎实推进、脚踏实地探索,即使偏离原本的方向,也可能在另一处风景里发现全新的可能。这是科研令人痴迷的地方,也是他愿意为之倾注热情的原因。

王杰在日本横滨ICRA2024会议上做口头汇报

王杰在韩国大邱参加ACCAS2024会议

3. 抓住机遇,享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杰看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启动申报的通知。没有过多犹豫,他立刻决定尝试一下——不是为了“一定要中”,而是想借此机会锻炼一下自己,体验科研项目申请的全过程。

撰写申请书的过程让王杰收获颇丰:如何理清科研逻辑、如何凝练创新点、如何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表达复杂的科研思想……这些能力都是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特别是高校教师岗位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也许正因为没有太多功利心,王杰在准备过程中反而更坦然、更从容,只专注于认真梳理思路、表达真实想法。最终成功获批项目,也让他更加坚信:只要专注于过程,全力以赴,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而那些全情投入、不断学习的日子,本身就是最宝贵的收获。正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要么成功,要么获得通往成功的经验。

王杰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现场

4. 学以致用,让研究走向“临床+商业”

王杰始终相信:真正有价值的科研,不应止步于论文发表,更应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社会。因此在科研之余,我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努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手术器械能否走向商业化,是对其“临床适用性”的最佳检验。比赛不仅让王杰更清晰地理解技术背后的临床需求,也锻炼了他把复杂科研内容转化为通俗语言进行展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以团队为单位,推动科研成果的系统化落地。

王杰多次担任团队队长或核心成员,积极投身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带领团队在多个国家级及校级赛事中斩获佳绩。他入选了清华大学iCenter“创客之星(iStar)计划”,曾荣获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也连续两年获评清华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十佳团队。

通过这些实战经历,王杰更加坚信:科研的价值,最终要靠实践来验证。只有经得起临床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双重考验,科研成果才真正具备“走出去”的意义。

王杰在中美创客大赛全球总决赛现场进行最终路演

王杰在中美创客大赛北京市赛现场

王杰在“清华工匠大赛”路演现场

5. 志愿同行,在付出中收获成长

在科研之外,王杰也始终保持对志愿服务的热情。无论是学校考务、校庆活动,还是国际论坛、公共卫生服务,他都积极参与其中,享受那种“为他人付出、却不求回报”的纯粹和满足。

志愿服务不仅让王杰在快节奏的科研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平衡,也让他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了团队协作中的温暖与信任。对王杰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在服务他人中完善自我,在回馈社会中坚定初心。每一次服务,都是一次温暖的链接;每一次奉献,也都在悄悄滋养他更坚韧、更温柔的内心。

王杰在清华大学技术转移与创新发展论坛做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