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

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发展 -> 学生风采 -> 正文

毕业生风采 | 白旭光:有志者,事竟成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09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为白旭光授予学位

人物简介

白旭光,男,中共党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医11班本科生。曾担任班级团支书、党课小组长、医药卫建男足队长,同时是校男足二队成员。曾荣获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医学院本科生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2024年加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BIRTH实验室,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处理的结合,期间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会议论文1篇,以共同作者发表会议论文3篇。毕业后将继续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四年光阴悄然流转,白旭光同学在青春路上不断前行,收获成长与感动。让我们一同回望他在清华园的点滴时光,感受那些温暖而坚定的足迹。

1明确目标,纲举目张

初入清华,白旭光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心中既充满了好奇,也夹杂着一丝忐忑和不安。面对学业、生活、科研等多方面的挑战,他并未因此感到迷茫,而是为自己确立了“专业过硬、见解深刻、自控力强”这三大目标,并以此为指引,开启了自己的大学探索之旅。

大一阶段,白旭光十分注重夯实基础。虽然成绩并非班级最优,但他力求真正理解每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大二时,由于疫情影响和电子工程专业课业的繁重,他深思后认为,虽然继续坚持电子工程也能凭借高中时的拼搏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但大学的学习不应再像高中那样只是一味埋头苦学。这样的生活状态会占据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与精力,留给个人思考和生活体验的空间非常有限。

他希望能够拥有更多时间去思考生活的意义、规划未来的道路,以及探索人生该如何度过。经过权衡,他最终选择了更为得心应手的生物医学工程方向,希望能够更加从容地体会大学真正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度过“又一个四年高中”。

这种明确的自我定位,帮助他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大学环境时能够保持方向感,不至于随波逐流。在课程学习、文体活动、科研探索等方面,他始终以这三大目标为准则,逐步完善自我,积累经验。这种有意识的自我引导让他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而有序,为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探索前行,久久为功

确定培养方案后,白旭光开始全方位地投入大学生活。在学业方面,他努力保持良好的学习节奏,注重精神状态的调整,课间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已成为常态。他也逐渐学会借助学长学姐的经验,以及与同学们的交流,不断提升学习效率。

体育方面,白旭光逐步成为医学院药学院足球队的大旗,担任男足队长。同时,他积极参加校田径二队训练,在一年一度的“小马杯”100米、200米赛事中屡创佳绩。

科研方面,他不断探索自身的兴趣,积极参与神经科学与医学影像等课题组的研究,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在感情生活上,他也意外收获了一段稳定而温暖的亲密关系。凭借多方面的努力与成长,白旭光陆续获得了综合优秀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白旭光参加ICBME 2024学术会议

3勇于创新,厚积薄发

大三暑期推研后,白旭光加入了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田启源老师课题组,参与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处理研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在此期间,他主要聚焦于胸部CT异常检测这一领域。

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CT自动分析技术,能够有效减轻放射科医生的诊断负担。但目前的深度学习模型多聚焦于单一疾病,难以适应临床中复杂多变的实际应用需求。因此,开发具备多疾病诊断能力、能在多项下游任务中展现良好泛化能力的基础模型成为亟需攻克的关键难题。不过,这类模型的训练通常依赖大量专家标注数据,导致成本高昂、周期较长。

针对上述难题,白旭光提出并实现了弱监督学习框架Chest-OMDL,实现了胸部CT的器官特异性多疾病检测与定位。该方法能够自动从自由文本放射报告中提取多疾病标签,并利用通用分割模型自动生成覆盖多器官的掩码,显著降低了对人工标注的依赖。预训练得到的编码器也在无监督病灶分割、放射性报告生成等下游任务中展现了良好的泛化能力。

Chest-OMDL模型示意图

相关研究成果以会议长文形式被医学影像深度学习国际学术会议MID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al Imaging with Deep Learning) 接收。该研究成果也获得清华大学海外官方媒体的广泛报道。

谈及毕业感言,白旭光表示,“有志者,事竟成”一直是他的信条。大学四年里,他深刻体会到:慢一点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放弃。同时,他也意识到,反思与调整是取得进步的关键。每当遇到挫折,他都会及时停下来反思,总结经验,并适时调整前进的方向。正是这种习惯,让他可以沉着面对未知和不安,最终坚定地走向了自己热爱的方向。